襯布出現后,在很長的時間里,以棉麻等天然纖維為原料的機織服裝襯布占據了統治地位,特別是麻質襯布具有透氣性好、尺寸穩定性佳等特點,而得以廣泛應用。到了19世紀中葉,隨著人造纖維技術的發明與應用,一些天然纖維紡紗后的下腳料進入到紡織加工領域,為襯布提供了新的材料來源。1892年,有人從一項美國zhuanli--氣流成網機上得到啟發,開始研究非織造材料。1920年,德國首次采用羊毛下腳料毛屑等材料生產非織造布并獲得成功,隨后非織造材料也在美國開始研發,從而豐富了襯布的基材。
1940年,隨著石油化工行業的興起,高分子化學粘合材料的研發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德國率先實現了非織造材料的工業化生產。1942年美國也正式開始了粘合法非織造材料的工業化生產。1950年,德、美、英、日等國相繼成立了專業公司,完善并普及了非織造材料的生產與應用。此后,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也在非織造材料的設計研發、制造工藝設定和質量控制等方面有了較大突破。至此,服裝襯布的纖維原料構成已由原先的以天然纖維為主逐步轉變為天然纖維與化學纖維交替使用,同時,粘合劑亦由天然乳膠、粘膠液等轉變為以合成乳膠為主,高檔非織造襯布不斷涌入市場,被廣泛用于服裝行業。
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國外非織造襯布的使用量已經占到襯布領域的60%至70%左右。與此同時,麻布襯、棉花襯和傳統的黑炭襯(毛襯)也繼續得到完善和應用,各類棉花、滌綸與毛滌混紡襯布也占到一定比例。1930年,德國庫夫納(Kufner)等公司開始研制粘合襯,以適應服裝批量化生產需要,并有利于改良服裝的造型與使用效果。1954年,英國首先研發局部使用的粘合襯,于1958年取得成功后投入市場應用。1964年,英國思特佛雷庫斯公司(British Leicester Godfrey Cousteau Company)推出全面粘合襯,這標志這繼服裝面料襯、漿布襯、樹脂襯之后的第四代襯布--粘合襯正式投入使用。此后這種襯布在歐美乃至全世界迅速推廣,七十年代后期,歐洲市場的粘合襯使用量已經占到襯布總量的80%以上。當時在亞洲,日本在粘合縫制法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我國的服裝襯布應用自解放初期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基本上采用天然纖維織物加刮漿和上漿的方式,然后通過熨斗與服裝面料燙粘的傳統工藝。七十年代后,具有防縮效果的樹脂襯布開始在服裝工業得到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服裝襯布質量。1958年我國開始研發非織造材料,1960年后非織造材料上市應用。同事非織造襯布的研制和生產也有了新的突破和進展,使得襯布水平前進了一大步。
從八十年代起,隨著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服裝與粘合襯配伍性研究”順利完成,行業產生了上百項應用成果,我國的服裝粘合襯研發取得重要突破。同時,通過引進與消化吸收,粘合性襯布產業化進程得以加快,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體系。1990年,襯布的年產量超過1.5億平方米,比1980年猛增10多倍,當時每年襯布出口已達3500萬平方米。此后,我國粘合性襯布質量足部提高,品種不斷增加,涂覆方法也日趨齊全、完善,并改變了原先中高檔襯布熱熔膠原材料完全依賴進口的現象。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我國的服裝襯布行業繼續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至“十二五”期末,襯布材料行業所屬企業已超過500家,這些企業大致可以分為基布、熱熔膠、染整、襯布以及設備制造等幾大類。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占到50%以上,年產值已經達到25億平方米,其中出口約占30%。目前我國已成為事假上較大的服裝襯布生產行業,為服裝產品品質提升、工藝創新和時尚個性化發展作出積極貢獻。